Sun Yat-Sen Memorial Hall Exhibition 孫中山紀念館特展

化干戈為玉帛,以空間書寫流動史詩

Completion Year: 2012

Location: Taipei

凝鑄動蕩歲月

取形國旗飛揚

相較於博物館的知識理性或美術館的藝術感性, 以歷史人物或事件為展示主體的「紀念館」,似乎總給予人肅穆冰冷的印象:尤其在戰火中寫下的歷史,人們敬畏之際,亦無形拉開巨大沉重的距離。

但是時過境遷,歷史的大門不應永遠拒人於千里之外,在這多元思考的時代裡,邀請人們進入歷史的現場鑑往知來,是更重要的任務。身為空間設計者,我所思考的是如何透過空間形式重新詮釋歷史,消弭這層隔閡,成為銜接人們與歷史之間的橋樑?

懷著這樣的想法,我們參與了國父紀念館常設展廳的徵圖。並設定以下目標:第一,由於歷史展覽通常都被過於嚴肅看待,導致人們無法產生興趣,乃至於對歷史展覽懷抱成見, 認為只有特定族群才會來此觀展,因此必須提高群眾對於展覽的認同與喜愛,吸引更多元的年齡層與不同族群。第二,一般的歷史展場規劃多半只注重展示與收納的機能,甚少利用氛圍來強化展題。因此,我們希望這座展場空間不僅是個具備收納與展示機能的硬體設施,而展場本身亦是展示的一部分,創造出有如置身歷史江河般的場所精神(genius loci),讓人產生共鳴與互動。

然而,模擬旗幟飛揚的形體設計相對複雜,加上政府標案的預算與工期限制, 使整體工程難度極具挑戰。為有效節約成本與工期,我們在設計前端採取大量的電腦輔助設計(CAD),透過參數化流程(parametric process),整合設計發想階段到施工圖面的繪製,終得如期完成理想的動態感效果。

解放嚴肅高牆

史詩如歌不輟

之所以藉由動態凝固的國旗意象,讓空間呈現充分的流動感,用意除了是融合當代非線性美學的造型趨勢,更希望以柔克剛,將歷史從生硬的政治意識形態中解放出來—「解放」,正是當代非線性思維的關鍵精神之一,臺灣於 1987 年政治解嚴,而 1988 年建築界的大事則是紐約大都會現代美術館(MOMA) 所舉辦解構建築七人展,政治與建築不約而同在 80年代後期解放,我認為並不純屬偶然,而是反映了全球追求自由趨勢之必然。

型曲面最高達九米

基礎上以木作骨架為基礎,再覆蓋彎曲木板,但因部分尺度過於龐大,外面即再披覆玻璃纖維絲數層,以強化其結構力, 最後再補土打磨上漆,完成表面。

運用色彩交織暗喻空間轉換

透過藍(自由)、白(平等)、紅(博愛) 三色的交織與變化,順勢劃出六展區,導引動線並完整呈現建物內部的建國大綱牆,成為整個展區的視覺端點。

走向和平的設計概念

運用動態感的設計語彙,亦象徵時代精神,希望動盪歲月的戰火干戈化作太平盛世的旗幟玉帛,讓參觀者有如走入歷史的漩渦。

寧靜的動態展演

為了在歷史與人民之間找出共鳴的媒介,採用國旗飛揚的動感意象,將旗幟連續的動態凝固,轉換成靜態的空間畫面。

138